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首页  学术动态>学术动态

学院首页

名师讲坛第五季第一讲 | 夏建刚:教育研究定量方法中的二分思维与估计思维

发布时间:2024-06-04 浏览次数:110

2024530日晚,我们“名师讲坛”第五季第一讲《教育研究定量方法中的二分思维与估计思维:历史及发展》在阶102开讲,夏建刚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与在场同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何以及如何在科研及日常生活中,运用“估计思维”与“二元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夏老师谈二分思维与估计思维

夏老师以自身的人生经历,深刻阐述了“估计思维”在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提及,在学习和应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接触“估计思维”之前与之后。特别是在接触并理解“估计思维”之后,他感慨道:“人生未来充满了未知与变数,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紧接着,夏老师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学生经历,作为衢州三中的一名学生,他当时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然而,谁能预见未来的他能顺利考入大学,并选择攻读数学专业,最终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这一经历正如科研中的抽样方法,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未知。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夏老师有幸接触到了“估计思维”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传统所倡导的“二元思维”有着显著的区别,为他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启发。正是“估计思维”的引入,使得他在职业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成就。

随后,夏老师以三篇学术论文为媒介,详细阐述了他在2020年之前是如何运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的。首先,第一篇论文,作为他博士生涯的开篇之作,聚焦于探讨教师与校长决策权的关系究竟呈现双赢态势还是零和博弈现象。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显示出在学校管理的七个领域,除“教师评估领域”外,其余六个领域均表现出双赢关系。夏老师特别指出,之所以在前期强调诸多不确定性,是因为该论文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以获取结果数值,因此,在论文报告中采用区间表述更为恰当,而非具体精确的数值。第二篇论文题为“重新审视校长与教师的权力关系:一项基于2011-12SASS数据的全国性研究”,是对第一篇论文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夏老师通过此文向我们展示了定量研究方法模型的实质,尽管看似复杂,实则基于“一次函数”的模型,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分析,使得研究过程变得相对简便。他鼓励同学们不要对统计研究产生恐惧心理。最后,第三篇论文则是一项关于地区中心办公室和校长之间决策权关系的全国性研究,标志着对主题的再次深化探讨。夏老师指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P值往往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然而,他强调,P值是否小于0.05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效应量的大小。为了生动形象地阐释统计学上置信区间的重要性,夏老师还通过与现场同学进行猜年龄互动游戏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夏老师还鼓励在座同学们去阅读贝叶斯统计学的成果,并且推荐一位重量级学者,Jacob Cohen,结合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就Cohen报告中对于量化方法提出的六点建议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他表示,有些东西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在使用量化方法建立模型的时候,尤其要重视遵循“少即是多”和“简单更好”的原则。

最后,夏老师对于“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统计”这个问题送给在座同学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尽可能多的采用描述性统计;第二,要有计划性研究;第三,研究的主要性结果应该是效果值而不是P值;第四,研究时一定要汇报置信区间;第五,事情的改变一定是要花时间的,所以我们要舍得去花时间并且用心研究。 

问答环节

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与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评估思维告诉我们把一些不确定性考虑进去,要求我们突破p值,现在的软件可以帮我们算,那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人们追求的是一个很小的p值,大部分人出于功利目的,凑出最后的结果,其实p值并不重要,我们关注的是问题本身,问题本身才是驱动我们研究的因素。

问:我曾经参加过一些统计比赛,老师您今天说不看p值,只看系数和置信区间,那么在我们写模型的如何考虑这个因素是否需要放到模型中?

答: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让我想起了我学生时代做比赛的经历。我们的学生现在做模型师把不显著的踢掉,留下来的是显著的,结果很好看。但是我们的研究设计应该基于已有的知识库、文献知识,而不是结果导向。这就是估计思维与二元思维的根本点。

本次讲座,夏老师从二元思维与估计思维这一新角度切入,与我们学生探讨教育研究的定量方法。讲座最后,余小红对夏建刚老师百忙之中为我们师生带来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为夏建刚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讲座圆满结束。(welcome888集团 杨和涵)